疫情之下環保為經濟讓路?2020年全國兩會的那些環保信號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新任部長黃潤秋首次亮相“部長通道”。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大氣司司長劉炳江以藍天為題作大會發言。
兩位環保官員均表示,疫情之下,環保不會放水,環保方向不能變,力度不能減,并描繪了“十四五”環保藍圖。
在大氣治理取得成效背景下,今年各方關注的環保議題更為廣泛多元,涵蓋大江大河、海洋、固廢、野生動物保護等領域。
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聚焦用科技手段精準治污,立法保護黃河流域、海洋生態環境,并就加強資源環境監測數據公開共享,推進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等提出各自建議。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亮相“部長通道”
黃潤秋的首次公開亮相,半小時內回答了四個問題,是今年“部長通道”中答題最多的部長。
疫情之下,如何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生態環境保護?黃潤秋說,下一步在生態環境保護上要做到方向不變、力度不減。
“我們不能因為遇到困難、遇到挑戰,就放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要求,就放松對環境監管和環境準入的要求。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可能就會回到過去的老路上去,那就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或者是我們會走回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黃潤秋說,原則不能改,方向不能變,力度不能減,標準也不能降。
他提到了三個“不動搖”,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動搖,堅持依法治理環境污染和依法保護生態環境不動搖,堅守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不動搖。在今年疫情防控形勢下,還將更注重對地方工作的指導和幫扶。
5月25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二場大會發言上,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大氣司司長劉炳江也談到了疫情下環保是否應為經濟發展讓路的問題。他認為,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形勢下,也不應放松生態環保要求。
生態環境部大氣司司長劉炳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突出依法、科學、精準治污。
黃潤秋在“部長通道”上表示,在把握好戰略定力的前提下,統籌考慮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也要把握好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節奏和力度。
他將依法、科學和精準治污定義為更加注重因時因地因事采取適宜的策略和方法,有針對性地去解決一些生態環境問題。近期,生態環境部按照依法、科學、精準治污的要求,提出了五個精準,包括問題、時間、區位、對象以及措施的精準。
黃潤秋說,在疫情防控形勢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把精力用在精準上。“我們歷來反對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搞‘齊步走’,搞‘撒大網’,搞千篇一律。”
每年兩會期間,我國大氣污染問題常被提及。
值得關注的是,黃潤秋和劉炳江均提到了今年春節期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的數次重污染天氣過程。
黃潤秋在“部長通道”上詳細解讀了春節期間重污染天氣過程的原因,總結來說,當排放遠遠大于容量的時候,重污染天氣可能就出現了。
下一步我們如何治理大氣污染?黃潤秋以京津冀地區為例介紹,從長遠來看,還是要在調整結構上下工夫。從中短期來看,要實施一些重大污染減排工程,比如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冬季的清潔取暖替代,減少散煤的燃燒,也包括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公轉鐵等。從即時措施看,就要采取聯防聯控,做好大氣污染的應急響應。
劉炳江在大會發言中提到,中國已成為世界治理大氣污染速度最快的國家。不過,目前我國污染物排放量仍居高位,大氣污染治理任重道遠。重點區域城市的PM2.5濃度離國家標準有較大差距。他建議,在“十四五”規劃中突出新發展理念,應對造成大氣污染嚴重的產業結構布局偏重、布局偏亂,交通運輸結構偏公路等核心問題,著力補齊短板,統籌施策。
包括,把三大重點區域企業綠色轉型升級作為重中之重,提高產業集中度,改變每一個城市均布局鋼鐵焦炭等高污染企業的現狀,成立整頓行政邊界“三不管”地帶的散亂污企業及集群。以淘汰高排放柴油貨車和建設企業大宗貨物鐵路專用線為重點,以提升鐵路貨運比例為目標,制定國家和區域鐵路貨運規劃,從源頭上減少燃油污染物的排放量。
去年開始,我國啟動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例行督察,首批督察對象包括6省市和兩個央企,這也是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首次納入央企。
黃潤秋在“部長通道”上介紹了環保督察最新進展和安排。他說,今年還會啟動第二輪第二批中央環保督察,主要是圍繞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一些重大決策部署的落實情況,圍繞解決老百姓所反映的周圍的、身邊的一些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以及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重點任務的落實情況開展督察。
他總結了中央環保督察開展以來的成效,例如,推動解決了一大批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各輪次的環保督察,總共受理了群眾舉報19.8萬件。向地方總共移交了542個重大生態環境問題,要求地方整改。
另外,中央環保督察推動了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長效化。現在各個省都建立了自己的環保督察制度,最近中央也明確了部門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中央環保督察制度本身,近期在制度建設上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去年6月,中辦國辦出臺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進一步從制度上,從領導機制上完善了中央生態環保工作。
在全國兩會會場上,不乏地方環保官員身影。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地方環保廳局長發聲讓生態環境保護助力地方高質量發展。
據中國環境報報道,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呂文艷表示,對于湖北來說,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和沖擊前所未有。
她認為,應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倒逼作用。湖北省結合實際,創新落實了環評審批正面清單和環保執法正面清單。省生態環境廳成立了重大項目和政策謀劃工作領導小組和專班,認真謀劃藍天、碧水、凈土、農業農村和危廢處置等5個方面的一批重大生態環保項目以及有關政策支持事項,將全力爭取國家有關部委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說,廣東將以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基礎,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一流生態環境為目標,依法、科學、精準地治水、治氣、治土,實現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相融相促。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壽子琪表示,將深化“放管服”改革舉措,進一步優化臨港新片區的環境管理,為企業經營管理松綁減負,同時守牢生態環境質量的底線,推動區域綠色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表示,今年要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堅決守牢生態環境底線,加快實現“三個轉變”,比如由倒逼發展向倒逼發展與激勵發展并重轉變,還要切實強化生態環境承載力約束,促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立蘇皖魯豫地區的聯防聯控機制。
現階段,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不過環境污染和生態保護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
黃潤秋在“部長通道”上闡述了目前我國環境治理現狀。他說,當下我們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還是在一個低水平上的提升。這樣一個改善程度或狀況,離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離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生態環保建言獻策,在大氣治理明確路徑、取得成效的前提下,建言不再更多圍繞大氣治理,而是廣泛涵蓋了大江大河、海洋、固廢、野生動物保護、農業農村污染、生態修復等領域。
例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今年持續關注黃河流域立法問題,八個民主黨派中,至少有五個民主黨派中央提交了關于黃河流域保護和治理的提案。黃河流域保護和發展規劃,也被寫入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
有三個民主黨派中央提交了關于海洋環境保護的提案,呼吁為海洋微塑料治理、紅樹林保護等專項立法,嚴查圍填海。
區域環境保護和發展也是熱點話題。例如,民進中央提出,進一步完善長三角區域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民盟中央認為,應優化長江經濟帶國土開發強度管控。九三學社中央提出,應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協同保護。
來源:新京報 記者:鄧琦